中元節是一個漢族傳統節日,本來為初秋慶賀豐收、酬謝大地的節日。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而成為道教節日,又稱地官誕,是指三官大帝的地官大帝(全名: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)誕辰,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。道教在此日素饌普渡,祈請為亡靈赦罪。
中元節和上元節、下元節合稱三元節,崇祀三官大帝天官、地官和水官,自然信仰源自於中國上古時代,天子祭天、祭地和祭水的禮儀,《儀禮·覲禮篇》記「祭天燔柴,祭山丘陵升,祭川沉,祭地瘞」。
中元節在漢代已有,在夏末秋初祭祀田地之神、感謝大地的節日——中元節,《禮記》「月令」篇上說:「是女也(七月),農乃登榖,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」。在收穫的季節,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,表達對祖先的敬意。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要的一環,所以「薦新」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,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,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,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。
地官聖誕
道教創立後,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,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,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,有祭祖的習俗,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,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。所以七月十五這一天,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持人鬼錄簿,檢閱善惡,若被選中,則永世難以超脫。因此,這一天,餓鬼囚徒、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,道士則會供奉花果、設壇頌經,作法事,期望地官赦罪,有普度之意。
盂蘭盆節
佛教傳入後,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,以功德迴向父母,稱為盂蘭盆法會,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。
「盂蘭盆節」一詞,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。據《佛說盂蘭盆經》記載,「盂蘭盆(ullambana)」是梵文Ulambana的譯,「盂蘭」意思為「倒懸」;「盆」的意思是「救器」,「盂蘭盆」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,衍生意為,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,供養佛陀和僧侶,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。
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,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,一位徒弟子目蓮,透過天眼看到死去的母親身陷在餓鬼群裡,餓得不成人形,目蓮捨不得母親受苦,於是利用神力,以缽盛飯要端給母親吃,不料,飯一入口,就頓時化作炭火,不得下嚥。目蓮見母親如此痛苦,便去見佛陀,請佛陀指點,希望讓母親可以脫離苦海。
佛陀對目蓮說:「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,罪孽深重,非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,必須仰賴十方僧眾,於七月十五日(農曆)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,方能解救。」目蓮照著佛陀的指示做,成功解救自己的母親,此習俗也因此廣為流傳,並流傳至今,成了現今的中元普渡儀式,家家戶戶準備供品,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。
因此,不論佛教或道教,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,都有活動普渡眾生。
文中照片由中和三興宮三官大帝提供
另中和三興宮三官大帝提供信眾各式咨詢問事、風水堪輿和家族姓氏的祖先事宜、靈體溝通、祭改、點燈、補財、補庫、個人運勢走向、事業、學業、健康(包含未知症狀)、家族運勢、傳統收驚、姻緣與感情的解惑、心靈成長、前世今生、輪迴因果、消解業障、催眠治療、陽宅風水、陰宅風水、屋場、淨厝、制煞、安神位、引魂、祖墳風水..等各式服務,歡迎洽詢!
Comments